姓名测试 | 心理测试 | 公司名测算 | 车牌号码吉凶 | 周公解梦 | 星座查询 | 手机号码吉凶 | 免费起名 | 姓名配对 | 个性签名 |
更 多▼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1518首页 - 人品计算器

人格三要素系统整合的隐喻叙事策略(二)

按照趋利避苦的原则,当我们遇到人格坑洞时会赶快跳离与逃脱,不想停留在坑洞里,以避免碰触到灰色沙漠地带。面对人格坑洞并进入人格坑洞才能提升我们的道德力;做到面对和进入人格坑洞则需要发挥我们的意志力;而进入人格坑洞后的觉察与对僵化困局的解构以及重建新的健康的自我关系,要在智慧力、道德力和意志力三种人格力协同努力下才会得以完成。
1、人格坑洞与诠释滤镜

人的外显行为缘于内在对话,而内在对话又与人格坑洞有关。与坑洞有关的内在对话形成了我们的诠释系统,这个诠释系统构成了我们整个人的个性色彩,彷佛是光的滤镜一样。出身物理学专业王理书老师如是说,绝望的人有个黑色诠释滤镜,连大太阳透过也成了无望的惨淡人生;忧郁的人有个蓝色的诠释滤镜,世界的故事成了忧伤的版本,低潮的缓慢;悲观的人有个灰色的诠释滤镜,希望之光过滤后,只剩下灰色调的困难;好斗的人有个红色的诠释滤镜,人与人的互动成了胜负的战场。

每一个在人际关系里,不寻常的情绪反应,或对别人有过于严苛的批判,都是我们戴着有色眼镜在过滤外界的讯息。我们的情绪反应,只是为了避开掉入自己的内在坑洞而已。因此,收回投射,辨识出自己的内在色彩,用爱之光回照自身,我们才能进入纯粹透明的精炼过程。收回投射,需要我们觉察言语和行为背后的不寻常情绪,抓住了情绪也就抓住了投射。在隐喻治疗里通过把这样的情绪转化成情绪语言图像,让我们换个视框来观照真相和爱的能量流动,以及进一步做自我照顾的工作。

尽管我们要逃离人格坑洞,然而坑洞透过灰色地带的内里部分则是我们生命的种子,这粒种子蕴藏着我们生命的全部潜能,是我们的内在本心所在,也是人格三要素圆融俱足的高度整合状态。也就是说我们与内在本质失去联系的最短途径恰恰是坑洞地带。当我们充分发挥道德力的真诚态度,透过不再逃离而停留在坑洞又不陷溺的方式,与内在灰色地带同在,我们就能穿透坑洞而与内在失连的本体面向再次联系,恢复我们的完整合一感。

2、灵魂对回归本心的呼唤

在西方神话里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三个世界,一是天真活泼可爱的花园,二是活在沙漠,三是呼唤回来,活在自己的源头。我们的灵魂或心灵就在有着人格坑洞的心灵沙漠地带呼唤我们回来,要我们回归本心。因为我们源头的精神力量可以帮助我们超越个人的局限,并且蕴藏了人类的一切潜能,使我们的内在潜力如种子般,在碰到恰当的机会就能萌芽。“灵魂”层次帮助我们面对生命的奥秘时能够真实无伪,当我们以“灵魂”状态的视野来审视我们的人生困局,就是道德力人格发挥最大效能的时候。

自我要求永恒不朽,免于痛苦、荣华富贵、功成名就、讨人喜爱,更重要的是自我希望一切事物有理可循。而灵魂则要求绝对付出,舍弃尘世的一切欲求以追求真理。没有灵魂的人唯一的处罚就是觉得生命没有意义,觉得人生不踏实,没有真实感。当我们与灵魂相通时,其实就是与自己内在独一无二的“绝对存在”相连,以活出我们真正的本我和对所居住的地方有所贡献。

自我会阻隔我们对灵魂的探索,比如天真者原型否认令人痛苦的事物,而只相信他想相信的;孤儿原型将痛苦、死亡视为是生命待己不公的象征;照顾者原型以承担所有的痛苦来免除他人受苦的方式来免除痛苦的折磨;战士原型以想斩尽所有痛苦的根源的方式来免除痛苦的折磨。而代表灵魂不同面向的四个原型则关切生命的意义,思索什么是不朽,并想与宇宙合一。比如追寻者代表灵魂的精神动力是向上的,它渴求超越肉体,鼓励我们与灵魂契合;破坏者代表死亡的冲动,死亡的冲动是向内且向下的,象征即将破茧而出的蚕蛹;爱人者代表生之欲望,是灵魂向外的力量与他人相连的需求;创造者代表想象力,是意义的创造者以及理想和无限可能的编造者,它具有扩张的事实。

与灵魂层面接触要用到隐喻,因为心灵是我们内在世界的汪洋大海,它无处不在但却以重重象征出现,不是清楚明白地彰显,所以要寻觅它的踪影得透过想象力,从生活细微之处入手,如猎人般机警和灵动,就能捕捉到心灵的踪迹与存在。

当我们回归圆融俱足的本真自我或本我存在,也就是我们内在的本质,佛教称呼为自性,容格心理学称真我或是钻石途径说的本体,也就是与存在合一,活在当下,此时真我动能就得以释放,具体表现为自由、力量、关系、速度、空间和流动性等六大外在表现的动能元素。在隐喻治疗的脉络里,我们通过智慧力要素里“觉察”和“存在”的隐喻建构,可以帮助释放自由与力量动能;道德力要素里“接纳”和“同理”的隐喻建构有利于关系与速度动能的激发;而意志力要素里“掌控”和“连结”的隐喻建构可以促进空间与流动性动能的最佳表现。

3、三种意志力量

当一个人透过灵魂层面的视野与内在本体取得联系时,展现出来的特质通常有勇气、慈悲、信任、美感、正义、智慧等等,这时也是他的内在“真我”或称“本我”行为意志力发挥的最好的时候。而一般人努力地往外追求成功、成就、美丽、赞赏、金钱、心灵成长等等,往往是感受到人格坑洞下层的哀伤或匮乏感而试图振作努力。这种强烈地想要逃离而不去感受匮乏感的冲动,我们称之为“欲望意志”。

“欲望意志”是一种强烈的动力能驱策我们往前,从而让人生多采多姿而富于活力;然而“欲望意志”不愿或不敢真诚地面对坑洞和匮乏感,逃开往内的动力而远离真我。在这里“欲望意志”表达出了人格要素里面道德力的薄弱。相对于“欲望意志”的是“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在欲望喧嚣时,能安静下来观看欲望而不被欲望带走的往内走的质地,无论什么喧嚣都能体会到,但选择做观照者,因此能观照到内在的纷扰,或欲望。

“道德意志”的力量可以连结到我们内在的柔软中心,从而进一步通达“真我”,在这里我们得以清楚表达灵魂层面,并且身体自我与认知自我以及心灵与现实生活之间毫无阻隔,于是勇气、慈悲、信任、美感、正义、智慧等等真我意志得以释放并极大限度地发挥其建设性作用。这样,我们内在生命潜能的种子就开始萌芽并得以生长了。


聆听内在与人格整合

王理书老师指出,“心灵最深的企图就是要我们活出完整真实活生生的样貌。若我们因为习性、既定的观念,只活出部分的潜能或特质,甚至活得过渡僵化时,心灵即有机会显现它强大的影响力,于是特殊的困难或身体疾病等等,里面都隐藏了心灵特殊的意志,一个灵魂层面的企图。”

聆听内在对我们的低语和提醒的起点是智慧力,需要用到的是无治疗企图聆听技巧,因为治疗的意图,只会妨碍观察。心灵的省察,在运作上属于同类疗法而非对抗疗法,也就是说,它视病痛为友而非敌人。所谓无治疗企图聆听,就是在聆听时不以任何解决问题或消除症状为企图,而是以接近发现灵魂的特质为方向。听见心灵要表达的是什么?从而活出更深层的本性。

无治疗企图聆听原则上可以通过聚会或团体跟随着设定好的主题走,我们假设心灵是个与我们同在的内在主体,不过在平日的生活里我们并未与其合而为一。当我们将心灵视为一个到访这聚会的尊贵客人时,在互相尊重的对话里,便能彰显心灵的存在主体性。当然,打开心灵需要用一些技巧,比如冥想、画画或故事与写作等,然后将其客体化。客体化的方式以完形的空椅技巧为主,或以一实质物品或创作为代表。

主角介绍此隐喻心灵的客体,把这想象成介绍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亲人。说说自己与它的故事以及自己心里产生的情感,或神秘的心思与想象,也可以用隐喻故事的方式来表现。需要留意的是自己所说的话,同时聆听自己;在诉说时与想象力连结,让自己带着各种感官的感受而说。比如可以想象自己正在报告的就是一件艺术作品,一个与内在流动连结,富于诗意的表演。

其余成员带着好奇与尊重的心情仔细感受主角带来的“客人”,比如可以说说自己产生的连结或联想,并与之对话。在对话时,主角可以变成那个客体,而成员给予的连结与联想,最好维持在以想象力出发的状态,给予的可能是一个故事,一首诗或一个想象图像,或关于此客体的童话神话传说故事等等。当然成员也可以贡献自己直觉的声音。这个阶段的功课是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在,是陶冶涵养道德力人格要素的关键阶段。

无治疗企图聆听最大的道德原则是:没有对错、没有好坏,所有聆听到的故事都像是神话一般,故事的无穷内在生命是它的灵魂。放掉解决或帮忙的任何意图,你能做的最好以及最重要的就是去理解。观察自己内在既定的二元对立观念,当有二元对立或绝对的价值立场出现时,试着同时站到另一端的立场来说话。

在这么多联想之后,接下来要回答的就是关键问题,如“心灵的意志为何?”,“心灵要带给主人翁的是什么?”,“主人翁在生活里忽略了什么?”“要返回的是谁?”“怎样可以将心灵与现在的生活融合?”主角作一结论,下结论的过程就是主角专注聆听自己深层的心灵,每位同伴给予的诠释或联想也许都是内在不同面向的声音。 

专注聆听之后,主角问自己:我目前生活里过多的是什么?我目前生活缺乏的是什么?在我过去的观念里,哪一块过于黑白分明?若能让它更模糊更有色彩,有哪些多元的立场是我可以聆听的?我最能接纳并涵养自己以容纳之的主题是什么?在这个主题里,我个人的命运在哪里?透过这个探讨,我是否更明白与看见身边重要他人的命运?若聆听到心灵的意志,我能在以后日常生活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原则或行动方针?若我聆听到心灵的意志,我更接纳与全然去爱的是我内在的哪一块本质?

事后可以用电子邮件进行,也可以放在下次聚会的开始。交流生活里新的领悟,对原本生命经验的新眼光或新诠释,新感受到的存在意义以及生活里细琐的小小变化与行动。这是发挥个人行为意志的时候,也就是说,发展的是人格三要素里面的意志力。

 

人格诊断与隐喻叙事治疗

许金声教授的“全人心理学”认为,在心理咨询方面有一个最重要的概念“通心”,所谓“全人”就是其人际关系状态中有最多通心状态的人。也就是说,全人是善于通心的,不但通自己的心,通他人的心,还通天地之心。(1)他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对方的情绪和状态:无论对方有怎样的情绪和状态都先承接了再说,相信没有不能相通的地方,如果暂时没通,等会儿兴许一下子就通了;(2)同时清醒地保持自己的状态和立场:在沟通时内省自己,如果没有通路那便是自己哪里还没有打开,要进一步走自我觉察之路;(3)能以对方接受的方式来达成彼此的沟通:不只听见还要看见对方表情,不只看见,内心还要感受得到,不只有感受还要被感动。

1、隐喻叙事治疗的基本原理

我们的隐喻叙事治疗原理便是“通心”的原理,是走潜意识层面的曲线“通心”,它的手段是使用埋藏治疗因子的隐喻走一条故事发展的脉络,“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式地“通心”。(1)体会当事人的某种情绪或心理情结并在身体找到一个对应的位置,这便是症状的“身体中心”,体会这个中心讲一个接纳和同理对方情绪与状态的故事,同时做出诊断当事人哪一个人格要素出了问题;(2)回到治疗师的身、心、灵三合一状态的柔软中心观照当事人的症状,并与当事人的柔软中心连接起来,而后找到被压抑或等待释放出来的次人格,根据治疗师所擅长的治疗取向寻找适当的治疗因子;(3)帮助当事人建构一个更丰厚的故事,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提供一个环境支持滋养那个需要释放出来的次人格,使他能回到意识表层,从而在潜意识层面实现了当事人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2、人格三要素用于心理诊断

关于人格三要素用于心理诊断的意象分析,我们举北京社科院的一次心理沙龙为例。那天,我们在欣赏《缘梦》这首曲子,有位咨询师所呈现的意象是秋后的田野,新翻过的土地,有骡子和骆驼意象,驼峰有类似蝙蝠样的怪物;然后来到山坡看到三个洞口,第一个洞进入后有一点光亮,看到蟒蛇,继续往前走,洞口通天。出来后,左面是有荆棘花的田野,右面是悬崖绝壁。进入第三个洞后看见有骇人的幽灵。最后进入第二洞,先是害怕,不太敢进去。然后看见洞口有龟石,那龟石挺身走入海里并对当事人张开大口,然后一点点向后退……接下来当事人身后跟了一群乌龟……

这位咨询师的意象看上去有些复杂,然而当我们使用人格三要素这把心灵的度量尺就会很清楚地看到意象背后的端倪。人格在古时候的叫法是“人品”,那个“品”字的三个口或者说是三个洞便分别代表了智慧力、道德力和意志力。当事人走入的第一个洞,进入不久便有亮光而且看到蟒蛇,继续深入探索,直达另一端的通天洞口,这个意象隐喻了当事人寻找自性的探索,蛇是英雄母亲的原型,代表了当事人的智慧力;进入第三个洞后看到幽灵表达了当事人意志力的倾向,能量还不够强大;第二洞是令当事人不敢真诚面对的,是戴了假面具的人格部分,显然是当事人道德力的发现,需要探寻的是那面具背后的真实。

洞悉到这些似乎仅仅完成了心理辅导的诊断部分,至于治疗我们可以选择走一个故事发展的脉络,不刻意分析意象代表什么从而使当事人能够更加开放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比如可以讲蟒蛇呀乌龟呀幽灵呀等等的故事发展,把治疗轴线埋藏在故事里,因为动植物意象外化了当事人的问题,按照自然生克制化的规律可以走一个提供问题解决的故事发展脉络。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格三要素的魔力,它是透视纷繁复杂心理现象的魔镜,确切地说是三棱镜,因为它可以把可见光条分缕析地透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颜色。有了人格三要素这样的诊断工具,就大大简化了心理诊断与治疗的过程,并使这个过程更具方向性和指导性。

3、隐喻叙事治疗原理举例

与“身体——心智——精神”三种力量所组成的圆融俱足的三合一状态的柔软中心相对的状态是三种力量的离散,这样的离散状态会导致情绪与理性的阻隔、疏离和对抗,于是会有心理不适的症状出现,与这个这个症状连结的有一个身体中心(somatic center),这个身体中心也是Stephen Gilligan在自我关系疗法里提出的名词,意谓着某种情绪或心理情结可以在身体上找到一个映称的位置。治疗时要找到症状的身体中心,然后与当事人的身、心、灵三合一状态的柔软中心连接起来,而后找到下面要被释放出来的次人格,试着提供一个环境支持滋养之,使他能回到意识表层,回到生活中,这样的治疗是一种原型能量的整合。

曾经有一位中学生找到我倾诉烦恼,原来他在上课时总觉得自己坐姿不对,于是会不自觉地动来动去,影响听课效果。我让他体会那种觉得坐姿不对的情绪与状态,然后把这样的情绪与状态转化成形象。无论作文教学还是心理治疗,我都特别看重对情绪的捕捉。因为我相信人活情绪,人际互动也是情绪的互动,抓住了情绪的脉络,也就抓住了根本。于是我要知道情绪想要说什么,我会把情绪的语言转换成图像,情绪用图像来表达内涵,我把它叫情绪语言图像。

这位中学生的情绪语言图像是一个七、八岁的背面粉的男孩,显然是顺从型的“儿童我”,于是我问他,谁让那男孩背面粉。他说是男孩的师傅,形象是一个抱枪的石头雕像。哦,多么形象的批评指责型的“父母我”。于是我考虑使用TA沟通分析作为治疗因子,进一步的探问,这中学生没有很好地发展出他的“成人我”,所以他缺乏掌控感。在治疗上,我要帮助他发展意志力,也就是自我负责、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自己动手做事的主动性,才能发展掌控感和意志力。于是我讲了下面的故事:

 

没有面粉没有棉花

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整天背着一袋面粉累得汗流浃背却不肯放下,因为那个让他背面粉的人答应只要他不放下袋子就会让他在饿的时候得到食物,男孩把那人当师傅。而他的师傅是一个抱枪站岗的石头雕像,石头是缺少理性的,他的话怎能当作真理呢?但他为男孩提供食物,男孩相信他。可是背着这样沉重包袱的小孩怎能健康成长呢?于是某种变化发生了,成长总会伴随某些变化。

一个慈祥的白胡子老头出现了,他告诉男孩那包袱里不是面粉而是棉花,男孩忽然觉得包袱变轻了。包袱变轻是觉悟,是知道真相后的觉醒。真相是男孩一定要背着大包袱吗?石头雕像没法回答这个问题,而白胡子老头会质疑这个问题,质疑意味着思考,雕像不会思考,而白胡子老头会思考,这里从盲从到思考便是进步,便是成长。于是白胡子老头要小男孩放下包袱,果然那包袱是空的,背它干麻?只为得到食物吗?于是小男孩跟白胡子老头学种田,学养猪,学认字,小男孩终于有了本领。

故事里的“雕像”让小男孩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隐喻了父母的唠叨、否定和挖苦,这些消极影响在孩子那里就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家长们可不要做“雕像”,而要做慈祥的白胡子老头呀。

 

4、从治疗到疗愈的隐喻

隐喻的介入方式除了上面提到的情绪语言图像,还可以通过音乐意象和诗歌意象以及音乐通心来提取情绪的隐喻元素,或藉由一人一故事剧场和个人神话探索,找到或发现心理情结并辅以内在小孩隐喻治疗,从而帮助当事人呼唤与平衡原型能量。

团体辅导时可以使用千手观音故事莲花场。成长小组的成员在组成团体后,每个人都去关注其他的人,用其他人的眼睛看世界就像千手观音的“千眼”,过程中体现把别人的眼睛捧在手里用心呵护。同时每个小组成员也都受到其他人的关注,就像接收到千手观音伸出的许多救助的手。于是,团体动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与传统对抗疗法不同,隐喻治疗在运作上属于同类疗法,它视病痛为友而非敌人。王理书给疗愈所下的定义是,扩展了原先的生命格局,与更大的“完好”联系。隐喻和生命交相编织的历程,可以将生命叙事里深刻的情感沟连出来,并联系到隐喻的象征世界。也就是将我们深层的个人情绪连结到一个原型的意象世界里安放,于是我们可以通过原型视野来观照,在能量上与失连的自性联系。在这样的过程里,治疗师与被陪伴者或原型能量的来回联系,带来了一种转换的流动状态。王理书老师用图示法说明如下:

     受困者        陪伴者

     困局的叙事        同态的隐喻

     自我的格局        大我的视野

     惯性的意识        集体潜意识

     固定无法破形的反复        同态        解构、弹性的型态

也就是说,当我们与人一同说故事时,困局叙事和隐喻之间的来回编织,创造了一个在上述图标两侧来回流动联系的可能。在治疗师与当事人建立的联系场域里,使用叙事与隐喻交相编织的历程也让自我格局与大我的视野交织,于是开放了让集体潜意识能量进入惯性意识的格局中,我们受困的反复固定型态也有了解构转换为更弹性的可能。

王理书老师说,她在与外界互动时,内在世界总有两个视觉进行着,一个是实体的经验,另一个则是抽象式的演化坐标图。聆听一个人说话时,她会看到那人所说的世界,从那人眼里看见心理感受;同时,王老师有自己的抽象思维图形,这图形反映了她眼光所见那人更里层的变化形态。王老师经常在谈论生活叙事时,内在图像呈现隐喻故事,而我最常使用的是把绘本里的隐喻沟连到生活中的情境,从而使当事人产生触动。经常使用隐喻的人因为在叙事和隐喻二者之间来回的次数多了,会形成一种新的知觉习惯,原来的意识型态扩展成一个习惯用隐喻观看,并让二者间联系与交相编织的内在知觉。于是使用隐喻的人就有了比常人更弹性更开阔的知觉意识习惯。

前面多次提到的“完好”是王理书老师审视灵性治疗的核心理念,意思是灵魂归属于更大的存在,而这存在本身接近“神”或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谓“道”的概念,存在的形式是一种宇宙一体的能量形式。而能量形式无所谓好坏,就是流动与转化,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用以体验各种存在的形式。我们透过说故事的历程,就可以与宇宙间疗愈的能量本质连结。

进一步理解这样的本质连结,我们引用王理书老师提出的“疗愈的场域”概念:说故事与听故事的互动历程,促成了一个人与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融合感,形成一个流动鲜明的场域,一个接近能量本质的场域。在这个场域里,生命故事不再受限于原来的认知框架,人与人之间的陪伴也不再只是帮与被帮,而是生命共同的存在体。在这样的流动本质下,许多穿透与转形的可能性提高了,能量型态消散与重新建立的机会也增加了。这便是“疗愈的场域”,在这样的场域里,我们想要的疗愈与转化,自然而然发生的机率就增加了。

 

为自己出征

人格三要素是个体取得成功,达到自我实现的基本素质。这3种人格力量发挥得越好,个体就越具有挫折超越力,就越容易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因此,三种人格力相互影响,互相转化,如何发挥这三种人格力量,乃是成功的关键。人格三要素系统整合的旅程就是为自己出征的旅程,是回应我们深层内在自我实现呼唤的旅程。

就童话《绿野仙踪》而言,稻草人、铁皮樵夫和胆小的狮子都把找回他们所缺失的人格要素寄希望于奥兹国伟大的魔法师。也就是说,奥兹国魔法师是他们理想人格的投射,同时这位魔法师却是虚幻不实的,然而这位魔法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使用巧计让稻草人、铁皮樵夫和胆小的狮子认为获得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有趣的是,在经过冒险的英雄旅程的历练之后,他们也真的得到了大脑、心和勇气。在这里奥兹国魔法师也是开明父母的隐喻,他能给成长中的孩子自我负责与自我实现的成长空间,使孩子的能力与人格得以均衡发展。

人格三要素的隐喻建构可以帮助我们在潜意识层面致力于三种人格力的协调发展,这样系统整合的结果就在人格再造的意义上实现了隐喻治疗。这里所说的谓隐喻治疗,就是通过对情绪的捕捉发展一个埋藏治疗因子的使问题得到外化的故事脉络;它是问题解决导向的,所以是手术刀;它使问题得到外化,使当事人跳脱“受害者”角色,所以是麻醉剂;它使用讲故事的方式,所以比任何一门功课都有趣和引人入胜;它在意识清明的状态实施潜意识催眠,所以催眠不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它在潜意识的层面同理和陪伴当事人,所以疗效显著而又安全。

人格三要素系统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荣格所说的“卓越的功能”:“把相对事物整合进入一种均一的形态之内,难以相处的矛盾将转变为一种优美的整合。眼前所看到的不同都可以被视为不可或缺的互补,而且感觉到一种更深的均一性。”

已如前述,《绿野仙踪》里的稻草人、铁皮樵夫和胆小的狮子经历冒险的代价找回脑子、心和胆量。《盔甲武士》中的武士经过三个城堡的历炼,终于发现了支配人生的真理,热泪融化了他坚硬的盔甲。而《柠檬的滋味》里的乔莉和另一个在危难中帮助她的女孩拉芳也像两颗柠檬仔,在青涩中等待着嫩芽破出,待开花之后,结出柠檬,虽然彼此拥有的都是如此的少,他们依旧灌溉着彼此,舍不得放弃。这便是人格三要素系统整合的结果,是对为自己出征的人的回报。
关于1518  |  联系我们  |  占卜大师  |  相关资料
Copryright © 2009 15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